发布时间:2019-04-16 14:28:12
经典伴我成长路(国学班 麻皓悦)
那天下午,我从面试的“仰止堂”走出来,如释重负。一年来,我依然没有等到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,却也没有消磨我对诗词坚定的热爱,反而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。
日光下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标识明快地反着光。曾经多少次,我坐在电视前兴奋地望着它,是一片诗心把我唤回了电视机前。
记忆中,我似乎还不足周岁时,就开始聆听着国学经典,感受那殊妙的意境。以至于我现在翻开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道德经》等典籍,哪怕是一本新书中从未见过的篇章,默诵起来,总觉似曾相识——在家中,耳畔经常响起的“背景音乐”便是此。
而我最早的读物便是《唐诗三百首》《宋词三百首》与其它诸多的诗词集。早以忘记我一两岁时最早所背的,到底是岳武穆的“怒发冲冠”,还是苏东坡的“明月几时有”。倒是记得我三四岁时读过一本绘本,一个小杜鹃对月想妈妈的故事,到最后有一首诗引用在图中,正是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。读着诗,不知不觉就背了下来,再看故事,竟能体会到一种惆怅的滋味。
我识字很早,常常自己看着书上的精美的水墨插图自己背诗,被老师家长看到了,就会表扬一番,就会有种骄傲的感觉,一来二去,便产生了兴趣。小孩就是这样,挺单纯。
之后再大一些,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上了国学班,在国学课上真正接触到文言文。也因为自小的基础,凭着“直觉”,我读文言文的障碍也不大,摇头晃脑地吟诵,流连在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,亦不详其姓字”的幽默情怀;感受着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的淡然旷达;仰慕着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的君子风尚,便更能从其中浅浅地隐然悟出一些生活之道。
其实经典也与经典是环环相扣的,比如读了《三国演义》,随着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的脉络,目睹一个朝代从盛世变为乱世,又从乱世又被统一的过程。而只有看着其中的故事,才能更加了解相关历史人物。譬如看了白帝托孤的痛楚,才能读出《出师表》的深情;而看到“分久必合”的结局后,才会在读到“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”时喟然一叹,才会体味到“鼎足三分已成梦,后人凭吊空牢骚”唱不出的无限心酸......
说到诗词,说到国学经典,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话......
而如今,接触经典已有十一载的我,独自站在考场院内,平复着落挫的情绪,微微一笑。
何必常被吟魂恼醉魂,我的爱好,只是心之所善。
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,说罢,扬长自去。只留桂花,在院地零落。
经典,伴我成长,如此,甚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