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9-01-04
看到过一句有关教育的话,我个人比较喜欢:“教育的本质意味着: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”这是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,它让我想起了个人的一些教学经历:
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,我曾为孩子们指导高考作文的应试写作。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:一次次的作文练习中,不只一个孩子在用略显贫乏的语言和灵感,大谈“成功”之道。例如,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成功;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能让我们最大限度获得成功;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大的辉煌……他们的作文中,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就是——成功。然而,在这些孩子的笔下,几乎都没人能表达清楚真正的“成功”究竟是什么。仔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,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是有一份顺心的工作,或者一个幸福的家庭?还是生活地位的提升,或者单纯的财富累积?总之,我看不出来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未来。那一刻我突然发现,他们作文中缺少的不是技巧,而是对生活简单、朴实的感受。如果大家仔细观察,这种情况已经不仅仅出现在高中生中了,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里,也开始有了这种倾向。
然而,对于这样一种倾向,冷静下来后仔细思考,我想说:这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吗?仅仅用一些华丽的、口号式的、高大上的语言来填充我们的作文,是不是显得有些生硬、苍白,有些急功近利了呢?他们还是孩子,就无法抑制地暴露出这一切,这样真的好吗?
终于,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中,我拿出几篇这样的作文,问孩子们:既然你们这么渴望成功,那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,你们所谓的成功,究竟指的是什么?不出所料,有人用无辜而迷茫的眼神,告诉了我他的答案:也有人直接无奈地摇了摇头。
我告诉了孩子们我的理解:真正的生活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拯救世界的盖世英雄,而是像兔子朱迪一样安享一个体面的普通人的快乐生活。而这,就是作为一个老师的我,所理解的“成功”。同样的道理,真正的好作文也并非都是高大上的。真正的作文,其实只是用心地表达,我们喜欢什么,我们憎恶什么……这种表达,发自内心,有真情实感。也只有这样的文章,才能感动你自己,然后打动读者。试想,连一套自己都不相信的言论,怎么可能说服别人;连一种自己都不能为之动容的情感,又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。
就好像: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就好像: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这些语言复杂吗?崇高吗?充满了斗志吗?未必然。但是他们自然,真实,让人感觉到舒服。这种舒服的感觉,一千多年前的王维、孟浩然感觉得到,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样感觉得到,恐怕这才是最重要的吧!
爱因斯坦曾这样说:“真正的教育,就是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还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。”
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,我想这样说:真正的写作,就是在课堂上学的所有的技巧全部忘完了之后,还能剩下的那部分东西。我们管这样的东西叫做真情实感!当一个孩子的内心既可以做到像山一样的坚定,也可以做到像云一样的轻盈,那么他的灵魂一定是舒展的,他对生活也一定是充满爱的。当他有一种渴望想要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的时候,好的文章也会随之诞生。帮孩子留住这份真情,再教孩子学会表达这份情感,还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会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呢?!
文/博达国学专职教师 孔祥菊